商城
新疆,尉犁县东,驶过无人的戈壁滩,车程大约2小时,就会来到一片一望无际的棉花海。这是韩家兄弟的棉花田。
43岁的哥哥韩光从高中毕业就开始种棉花,种棉花已有20多年。弟弟韩辉2003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响应哥哥的号召回到尉犁县种棉花。兄弟俩在尉犁县一共种了4000亩棉花,年轻的弟弟占到了其中的1500亩。
每年9-10月份,新疆棉花进入采摘季。为了能让棉花能进行统一采收,棉户需要向棉花喷洒脱叶剂。这是一种生物调节药剂,它能让棉花在同一时段内吐絮、成熟、落叶,方便机器进行统一采收。
与三年前不同,喷洒脱叶剂不再依靠人工或者拖拉机,利用无人机喷洒农药,在新疆成为了棉户们的标配。
无人机在新疆的普及率有多高?根据新疆最大无人机植保业务提供商极飞科技统计,2018年无人机在新疆的作业数量为670万亩,新疆棉花种植面积为3000多万亩。也就是说,每4-5件新疆棉花做的衣服里,就有1件衣服的棉材料是用无人机完成喷洒作业的。
基于此,今年,极飞科技在新疆农村开展了一场规模空前的全国农业无人机联合喷洒作业——秋收起“翼”活动。据统计,8月下旬以来,有将近3000架极飞植保无人机、1500多名飞手、1000多支飞防队伍陆续从全国各地奔赴新疆,联合新疆本地的1500余架无人机,为棉花喷洒脱叶剂。
极飞科技成立于2007 年,主业为智能农业技术的研发与推广,是世界领先的农业科技公司、无人机研发制造商、农业自动化设备运营商。据极飞科技统计,截至 2019 年 9 月 21 日,极飞植保无人机全球累计作业面积已超过 3.1 亿亩,累计节省了429万吨农业喷洒用水,减少了1.86万吨农药与化肥的滥用。
秋收起“翼”:变化正在发生
与三年前澎湃新闻第一次到访尉犁县相比,如今,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操作,在新疆成了一件习以为常的事,技术正在悄然地改变这片土地。
对于韩家兄弟来说,无人机改变了他们的棉花生意。今年,韩辉兄弟俩没有预约疆外的作业队,而是直接买了两架极飞无人机来管理自家4000亩棉田。
棉花生长全程要打8-10次药,包括化控药剂缩节胺、叶面肥、灭虫药、脱叶剂等等,韩辉种的1500亩,一年农药成本需要8万左右。据韩辉介绍,今年利用无人机精准施药技术来管理棉田后,药肥使用率大大提高,打药成本算下来仅用了3.8万。
从优质的品种选择,到精细化的棉花管理,再到高效、精准的脱叶与采收,让韩辉兄弟管理的棉田丰产丰收,预计今年亩产将达到450-500kg,比当地平均亩产足足高出50-100kg。
三年前 极飞植保的工作人员在田间向农民解释无人机打药原理 本文图片均由 澎湃新闻记者 王心馨 摄
三年前,这一切难以想象。彼时,当地农民对于无人机的接受程度并不高,有些人还持怀疑态度,认为无人机只是一时兴起的玩具。极飞科技的植保人员需要在田间向农民解释无人机的飞行原理和打药优势;有时,甚至需要向农民保证作业效果,农民才愿意让无人机来给自家的农田喷洒农药。现在,许多农场主不仅愿意自己购买无人机,还希望极飞科技的技术人员能第一时间将新技术拿到自家田里进行实验。
如今越来越多的农民主动开始购买无人机
三年前,最愿意选择无人机进行植保操作的,大都是80后、90后,而现在,更多的像韩家兄弟这样的,年纪在40岁、50岁的人开始上手操作无人机。
变化还发生在棉花整个产业链上。在当地的农资店,澎湃新闻记者注意到,由于无人机打药在新疆逐渐成熟,以往农药箱上通常会印拖拉机的图案,以示农药适合拖拉机进行操作,现在药箱上的图案纷纷换成了极飞无人机的图。
当农民也很酷
在尉犁县郊外,澎湃新闻还见到了农场主张林,他拥有5000亩棉花田。今年,张林自己买了极飞的P30无人机,让自己家的长工进行操作。在新疆地区,许多种植大户往往会长期雇佣1-2位工人对农田进行管理,这些长工通常年龄偏大。
在新疆越来越多四五十岁的人开始上手操作无人机
无人机普及前,在棉花采摘季里,张林需要提前预约拖拉机进行喷药。但拖拉机进入棉田,通常会造成棉花大量损毁,同时农药对人也很不友好,更别说成本消耗了。以1000亩的棉花田为例,如果使用拖拉机进行喷洒脱叶剂,来回至少需要各开3趟,一趟下来就会压坏大约1亩面积的棉花,总共6趟机车,将会造成5-6亩的棉花损失,以每亩棉田400公斤的产量、每公斤8元的价格计算,拖拉机喷洒脱叶剂造成的损失约为1.6万-1.92万元。此外,施药精准程度、作业效率及天气等因素,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棉农一整年的收成。
以往,农民拒绝使用无人机的一个原因在于它难以操控,打药对无人机的飞行高度和精准度都有很高的要求。让毫无经验的年长长工来操作,非常不现实。针对这一点,极飞科技对无人机进行了技术升级。如今,只要一个背夹,一部手机,即便是此前零无人机操作经验的人,也能立马进行上手操作。
如今,只要一个背夹,一部手机,即便是此前零无人机操作经验的人,也能立马进行上手操作。“极飞把这个操作系统设计得很简单,只要会发微信红包,你就会操作无人机。”张林告诉澎湃新闻。
澎湃新闻在棉田注意到,操作无人机的长工完全可以一边戴着耳机听着音乐,一边操作无人机。更让人感到开心的是,这些长工告别了过去顶着太阳进入棉田进行喷药的工作,现在他们可以拿张小板凳,或者拉张吊床,在树荫下,随手划两下手机,就能完成对上千亩农田的作业。
一位上了年纪的农民正在操作无人机
科技让农民,不再是一份苦差,变成了很酷的职业。
在新疆,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服务只是一部分,对于极飞科技来说,更想做的,是利用科技将农业数字化,让农业变得更智能。利用无人机进行植保作业前,有一项必须要做的事情是需要对农田进行测绘。三年前,如果你到新疆,会看见许多值班人员举着RTK装置,走在田间,用脚来丈量土地。今年,经过技术升级,极飞科技推出了“极侠”无人机,可以直接利用这款无人机进行测绘。提高效率的同时,极飞也通过技术迭代,完成了对尉犁县大部分农田的数字化。
新疆尉犁县大部分的农田已完成数字化
“农业无人机不单只是一个打药工具,它是开启智慧农业的钥匙。”极飞科技创始人彭斌在接受澎湃新闻专访时称。
要让无人机能够安全、高效地飞行,需要为它们绘制出更高精度的地图,预测更加准确的天气,提供更快速、稳定的通信网络,培养能够驾驭它们的“主人”。极飞把这些“额外”的工作,称为“无人机公共服务设施”。它主要分为三块,分别是地理信息服务、人才培养机制和大数据平台。
简单来说,借助无人机,极飞搭建起了农业植保的信息闭环。无人机不再是简单的植保作业工具,而是变成了搜集信息的手段。
当农田数字化,相当于后台的管理者得到了一张农田的处方图,可以清晰地看到每一块农田上发生的变化。今年种什么,如何预防病虫灾害,农田里的作物长势如何,都变得清晰可见。在尉犁县的农资店里,这样的数字化平台已经开始使用。尉犁县农资店老板陈疆龙告诉澎湃新闻,利用大数据平台,他们还可以直接为农户做金融服务。农户需要购买的农资是否属实,贷款借的钱是否真正用在农田里,这些以往看不见的信息,如今都一清二楚地呈现在大数据平台上。
“在我畅想未来农业的场景里,农田的生长过程都是自动化和机器人化的。这一切我希望能在未来的3-5年里实现。”彭斌说。